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說,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重要講話)鞭辟入里地指出,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簡稱“兩個結合”)。這一重要論斷,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體現了對“兩個結合”及二者關系的深刻認知,表達了對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二者關系的深入理解。
一、為什么必須堅持“兩個結合”
我國理論界曾對“兩個結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一種觀點認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可能的,原因在于二者在實踐理性、價值取向、社會理想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學者對“一致說”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正是這種被詮釋出來的所謂“一致性”,阻礙人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正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是指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事實上都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內容。在學術研究中,學術界提出了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問題。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具有必然性,是因為它既是近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還是中國具體實際的客觀需要。
為什么必須堅持“兩個結合”?汲取理論界已有研究成果,筆者以為至少需要從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三番五次強調要注重“結合”
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源于實踐又回到實踐以指導實踐、改變現實的理論,是注重“事物自身”之內在聯系、矛盾運動、發展過程且從中生長出的理論,因而本質上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它摒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公式”“標簽”“套語”來剪裁任何事物的教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實質上屬于“外在反思”思維。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實現的哲學變革,實質上就是摒棄用頭腦臆想的人為聯系代替事物自身的客觀聯系,創立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舊哲學如形而上學、思辨哲學,往往用頭腦臆想的人為聯系代替事物自身的客觀聯系,在歷史領域走向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上畢生秉持的本心,就是要把唯心主義從歷史領域趕出去。于是,他們秉本執要,首要關切的是確立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權威。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對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不滿意抽象的思維”給以歡喜若狂的評價,認為這種唯物主義能使人們看到歷史領域的客觀性,能透過被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種種假象,看到歷史領域中“事物自身”的現實聯系。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上就是擺脫“主觀臆想”進而通達“事物自身”,力求呈現、確證事物自身存在之內在的普遍聯系、矛盾運動和發展過程?,F代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揭示、解釋人的感性生活世界而生成出來的范疇,因為它超越了主觀人為的臆想聯系,揭示了人的感性生活世界本身的普遍聯系。它表明,認識世界和分析事物,首要應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原則出發。
第二,《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宣言》問世,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闡發的“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缎浴芬话阍淼膶嶋H運用因歷史條件的不同而不同,這是《宣言》和序言反復強調的。列寧也鄭重其事地指出:“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蓖?,這些原理的應用,在中國既不同于西歐,也不同于俄國,因為中國國情具有鮮明的特殊性,所以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這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宣言》的基本原理的運用所堅持的態度和方法。比如,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宣言》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對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懷疑和動搖。離開了這一條,就從根本上背離了《宣言》,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因此,我們對《宣言》中的有關論述,必須結合實際,不應當作教條主義理解。
第三,不能把馬克思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當時德國、法國、俄國的許多青年學者常對馬克思的理論產生誤讀和誤解。俄國的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就把馬克思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路。對此,馬克思理直氣壯地聲明:“如果有人這么做,我要請他原諒。他們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钡聡€有一些人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宣揚非馬克思主義,以至于馬克思怫然不悅地說:“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贬槍Φ聡恍┣嗄陮W者把馬克思的理論當作現成的公式、套語、標簽貼到各種事物上去而不再作進一步研究的傾向,馬克思慎思明辨地聲明:如果這樣做,并把這樣做當作馬克思主義,那么,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表明:真理是有條件的,具有相對性,馬克思堅決反對把現成的公式套到一切事物上去并剪裁各種事實的傾向,強調要從具體實際條件出發分析問題。
第四,不要把他們的世界觀當作教義而應當作方法。恩格斯一再強調要正確對待馬克思和他所創立的理論。恩格斯晚年在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和《反杜林論》中反復指出:不應當把他們的整個世界觀當作教義,而應當作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又指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边@些重要論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態度:堅決反對把他們的理論教條化,當作現成的公式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而認為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
第五,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走向社會主義有不同“走法”。列寧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這體現在他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談到落后國家如何走向社會主義時,列寧強調:“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形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边@表明,不同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各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多樣化的現實原因,歷史、文化、傳統的異質性,是不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多樣性的深層根源。
2.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啟迪我們必須注重“結合”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調把他們提出的基本原理同具體歷史條件、各國實踐相結合,那么,中國共產黨人則在實踐上更加自覺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認為只有這種結合才能既克服教條主義、避免狹隘經驗主義,又解決中國問題。
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選擇中國革命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當時黨內存在著教條主義傾向,以王明為主要代表的一些人熱衷于從書本中找答案,認為中國革命必須走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結果導致革命屢屢受挫。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當時中國農民最多、農民最窮、農民的革命性最堅決的具體實際,強調中國革命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結果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針對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的教條主義,毛澤東同志發表了《實踐論》《矛盾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遍與特殊相結合,著重闡述了理論和實踐(知和行)、普遍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指出關于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辯證法。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在堅持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從五個方面談論矛盾的特殊性。這兩部著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第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強調走自己的路。1956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應走什么樣的道路?一開始,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既成的模式可以遵循。當時,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是我們所謂的“老大哥”。于是,當時就注重“向蘇聯學習”,學習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模式”。經過一段時期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模式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導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一些曲折。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認真反思和總結,深刻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于是,毛澤東根據當時中國具體實際,發表了《論十大關系》,確定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十大關系?!墩撌箨P系》是確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自己的路”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內容。
第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黨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978年,我國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當初我國改革開放面臨最大的阻力,是“左”的思潮和傾向。其本質特征,就是從本本找答案,從語錄找結論,從權威找出路。這種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沖破這重阻力,就邁不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步伐。針對這種傾向,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其實質,就是力求打破本本主義、教條主義束縛,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注重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要而言之,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3.唯物辯證法的精髓是注重“結合”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有機結合起來,確立了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具有現實特質,本質上是注重“事物自身的辯證法”,其任務就是揭示事物內部的普遍聯系、矛盾運動和發展過程。
列寧的《哲學筆記》是唯物辯證法的代表作。列寧指出,辯證法的第一要素,就是首先要關注“自在之物本身”,即事物自身(存在)的客觀性,還要關注事物自身的運動、發展,即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列寧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例,著重談論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強調“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同時“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就是說,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顯然,這是為普遍同特殊相結合、一般同個別相結合提供哲學基礎。從本質來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必須堅持。然而,這種普遍性、一般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只有通過特殊的具體實際才能體現出來。
毛澤東沿著列寧的思路繼續走下去,在其唯物辯證法的代表作《矛盾論》中,更為鮮明地強調普遍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注重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相結合,認為關于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就是事物矛盾的精髓,當然也是辯證法的精髓。把這種關系上升到“精髓”的高度,其實質就是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供哲學基礎。
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這意味著要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即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可得到兩點深刻認識:第一,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之“矢”放中國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為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動指南,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第二,從實踐中生長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必須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回到中國具體的現實環境中落地、扎根,只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于現實世界才能發揮其指導作用。脫離現實世界,離開具體條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就無從談起。
二、怎樣理解“兩個結合”的內涵及其實質
談“結合”,究竟要結合“什么”,強調結合的“實質”又是什么,“結合”會產生何種成果?有研究成果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三層含義,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包括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三個基本方面。有些專家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層含義,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代特征相結合,集中表現為實踐性和時代性。這表明我國理論界已經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中國歷史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的內涵。
中國具體實際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當代呈現,“時代特征”也蘊含在中國具體實際之中,就是說,從“中國具體實際”中可以分析出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時代特征”;而且,影響中國以及中國具體實際的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底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兩個結合”具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樣本意義。把現有理論界研究成果作為思想資源,可從下述三個層面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兩個結合”的內涵及其實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中國化”“化中國”“理論成果”三個根本維度和三個層次的內涵,三者既區別又聯系。從“結合”的重要性來講,當然應先講“化中國”,即從現實維度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實質,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花、結果,既尋求正確的中國道路,以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問題,推進中國歷史進步,也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若從“結合”的歷史邏輯來說,可以先分析“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首先在中國落地、扎根(“中國化”),然后才能開花、結果(“化中國”),而在中國落地、扎根,就是先從歷史維度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實質,就是既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扎根,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理論維度講,這“兩個結合”會產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一創新成果。這里,“中國化”“化中國”和“理論成果”的邏輯關系是,只有先解決“中國化”問題,才能解決“化中國”問題,“中國化”的目的是為了“化中國”,“中國化”和“化中國”就會產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成果。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扎根,此可謂“中國化”
其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結合的現實性。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基因“契合性”和價值“一致性”,因而能在中國落地、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世界大同、協和萬邦、兼濟天下、和衷共濟、民為邦本,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追求人類解放、以人民為本、共同富裕、社會和諧、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等。二者相通,構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文化基礎。
其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結合的必要性。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性要求。馬克思主義具有在現實中落地、扎根、開花、結果的本性,其產生形成與實際運用必然要考慮落地、扎根、開花、結果的具體條件包括文化土壤。二是馬克思主義具有滿足中國需要的實際功能。僅僅依靠中華傳統文化解決不了近代以來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歷史和實踐經驗表明,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在中國落地、扎根,被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三是實現偉大夢想的迫切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這種功能,它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脈、精神家園和精神紐帶。
其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還要精準確定結合的方式、方法。這種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質不變的前提下的“雙方優勢結合”和“雙方功能互補”。任何結合一定會有一個主體方,無論如何結合,主體方的“本質”基本上不能改變,否則就會不倫不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結合”的主導方,中國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在此前提下,我們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于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既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扎根,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問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這方面的典范。比如對中國哲學史上關于知與行的論爭,關于兩種發展觀的爭論,關于歷史觀上的道德與功利、動機與效果的討論,他們都作出了科學的批判和總結。再比如,實事求是與思想路線、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尚賢思想與干部路線、大同理想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崇德精神與黨性修養、群體意識與集體主義、小康之治與小康社會等,均是我們對傳統命題的創新性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思想遺產進行全面批判的繼承,讓5000多年思想史成為理論創新的文化血脈和取之不盡的精神資源。
其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還要確定相結合的正確路徑,即確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現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中國式體現,使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獲得中國式運用,使馬克思主義話語擁有中國式表達?!皩嵤虑笫恰?,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式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論的中國式運用,還是馬克思主義話語的中國式表達。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強調物質決定精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其中國式體現就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方法論,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其中國式運用也是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話語表達是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其中國式表達還是實事求是。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花、結果,此可謂“化中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更具有根本性,其內涵及實質可從兩方面來理解。
其一,從“化什么”看,這涉及“結合”的根本環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根本上說,主要包括“誰來化”“化什么”“怎么化”“化出什么”四個根本環節。這里的“化”,既指使基本原理化為某種結果的一種努力和過程,也指使基本原理具有某種狀態。從其內涵和實質講,最值得我們關切的是“化什么”?!盎裁础奔仁侵黧w與客體互動性的內在統一,又是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化基本原理”與“化具體實際”的有機統一。
“化基本原理”,絕不是消解馬克思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即立足中國歷史方位、直面社會主要矛盾,解決中國問題,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是用“中國具體實際”轉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確定在中國的具體實現方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化的“主題內容”,中國具體實際是化的“實現方式”。
“化中國”,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解決中國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改造中國實踐,促進中國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理論基礎和中國人民的精神武器。這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化的“主體”,中國實踐是化的“客體”。
其二,從“馬克思主義根本作用”看,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對滿足國家發展需要、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需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放中國之“的”。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所講的,在中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結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馬克思主義行,首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行,它能使我們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掌握歷史主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穿越時空進而發揮指導作用的特質。掌握不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效果大不一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首要一條,就是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一個核心要點,就是要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否適合。所謂適合,就是一定的社會基本矛盾既能使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動力和活力,也能使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平衡與和諧,而當發展動能不足、發展失衡的時候,各種治理能跟上;所謂不適合,就是一定的社會基本矛盾既使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動力和活力,也使經濟社會發展失去平衡與和諧,當發展動能不足、發展失衡時,各種治理跟不上。其中所講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平衡和治理狀況,就是一定社會基本矛盾狀況的具體體現,也蘊含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
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上遵循的就是這條規律,把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作為行動指南,從而掌握了歷史主動: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總體上相對注重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當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某種不平衡、不和諧時,我們倡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些動能不足并出現某種失衡的情境,我們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致力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正因如此,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當今正致力于創造中國之治奇跡。
馬克思主義行,其次是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行,它立足中國歷史方位,直面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中國根本問題,促進中國走向成功?!爸袊伯a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彼此理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它使馬克思主義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是因為它使中國共產黨能、使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是因為它使中國共產黨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使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出現的系列矛盾和問題,進而促進中國走向成功。
馬克思主義行,還是因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行,它能使我們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心轉移到當代中國而建構的,是既能為解決人類問題又能為解釋和引領21世紀的世界所貢獻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中國理論走向世界的標識性符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需要理論解釋。
面對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首先要給出合理解釋。在解釋世界問題上,一段時間內,新自由主義擁有話語權,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自由主義出現解釋困境。新自由主義在本質上奉行個人至上,注重個體力量,當個體力量面對系統力量,追求個人自由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會力不從心。
相反,21世紀馬克思主義卻具有解釋優勢。21世紀馬克思主義注重“人類主體性”“群體協同性”“命運共同性”,能以系統應對系統,以整體應對整體。面對系統性的不確定性、動蕩變革,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需要集體力量、人民力量,需要個體服從整體和大局,需要團結合作、攜手克難。21世紀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正是“人類”與“群體”的協同性與主體性,強調系統整體,注重依靠人類力量、集體力量與團結合作力量,注重個體服從整體和大局,注重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1世紀馬克思主義能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以確定應對不確定。21世紀馬克思主義注重運用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和戰略思維完整理解事物內部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質、發展趨勢和規律,有助于從系統上正確處理系列復雜矛盾關系,應對種種不確定。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注重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注重以集體力量、人民力量、團結合作力量應對各種復雜的矛盾難題、障礙阻力、風險挑戰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有助于解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存的21世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矛盾難題和人類問題,有助于我們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和引領時代。
3.“兩個結合”是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路徑
“兩個結合”的第三種內涵,是針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傾向,強調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要通過“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
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防止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所謂教條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脫離、理論與實際相背離的主觀唯心主義。其本質特征是:在沒有完全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本質與具體實際的情況下,用“片言只語”替代“有機整體”;用“外在標簽”替代“內在生成”;用“主觀臆想”代替“現實聯系”;用“公式套語”剪裁“具體現實”;把部分理論和具體結論看作普遍的“一般歷史哲學”,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想問題、辦事情,從抽象原則和書本公式出發,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離開中國國情、歷史條件和具體實際,離開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于當時具體歷史條件和實際情況得出的個別論斷、具體結論;習慣于從經典作家的只言片語中尋求萬古不變的公式和藥方,并剪裁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教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天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障礙,給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帶來了嚴重危害,其深刻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边@就要求我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進程中,必須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政治經濟相對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的社會主義,也不同于“蘇聯模式”特征的社會主義。在這樣的國情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確實未曾遇到過,也不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中找到現成答案。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探索了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形成并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動蕩變革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何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鋪平道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需要作出積極回應。我們需要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創新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三、如何推進“兩個結合”
當今最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兩個結合”。
1.需要系統深入總結并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的重要經驗
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兩個結合”,尤其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總結。有的學者分別從理論前提、實踐基礎、必要條件、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證五個方面進行概括: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國情實際出發,反對各種形式的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發展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以實現和發展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宗旨;加強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成果,把世界性、時代性的內容與民族性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鮮明的中國氣派。有的學者把與“兩個結合”相關的基本經驗概括為五條:真正了解中國實際,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繼承優秀歷史文化,創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國氣派;堅持世界眼光,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群眾,使之成為改造中國的強大物質力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實現理論創新。
在吸收理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并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的經驗,可從“中國化”本身和“三化”整體兩方面入手。
就“中國化”本身而言,我們曾經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的經驗可概括為四個“著眼于”:以分析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著眼于從歷史發展階段與社會主要矛盾來把握中國國情;著眼于從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思想路線,正確的價值標準,正確處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出現的矛盾關系來把握中國歷史經驗;著眼于從符合歷史規律且有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來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眼于從時間、空間和條件出發把握中國實踐發展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方面。
(1)從目的看,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的過程。為了解決中國革命、改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確有推進“兩個結合”的必要。
(2)從總體看,推進“兩個結合”首先要把握中國國情,中國國情在根本上可從歷史發展階段與社會主要矛盾來理解。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及其社會主要矛盾蘊涵著不同的中國問題。
(3)從歷史看,推進“兩個結合”需要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確立并堅持判斷推進“兩個結合”成效的根本標準。
(4)從推進“兩個結合”的歷史進程看,必須正確處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出現的系列矛盾關系,推動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
(5)從傳統看,在推進“兩個結合”進程中,必須考慮結合的“血脈”問題,即如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6)從實踐發展進程看,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從不同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所解決的根本問題、首要任務出發,來把握中國實踐發展新要求,進而推進“兩個結合”。
就“三化”作為整體而言,也積累了一些基本經驗。這里的“三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兩個結合”的基本經驗可概括為:推進“兩個結合”只有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大眾利益,才能得到順利健康發展,離開時代發展就會落后于時代發展所要求的水平,離開人民大眾利益,就得不到人民大眾的認同。
推進“兩個結合”實際上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基本規律,它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現實”“理論”三個根本環節,建立起了“歷史”“現實”“理論”之間的本質聯系,實現三者有機統一。
2.需要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的根本,確定結合點
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最為根本的就是理清“中國具體實際”的內涵,這涉及確定“結合點”的問題。
究竟什么是“中國具體實際”?“結合點”到底是什么?對此,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需要進一步理清的重要問題。不然,對“中國具體實際”“結合點”的理解就會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具體實際”,需要從“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根本問題”“中國道路”四個核心要素入手。
首先是“歷史方位”,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時空維度。任何一種具體實際,都是一定歷史時間中的實際,也是特定空間中的實際。中國的具體實際與美國的具體實際有很大差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具體實際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具體實際也有所不同。
其次是“社會主要矛盾”,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本質維度。人類活動錯綜復雜、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可以還原到兩個根本原點,即需求和供給。社會主要矛盾,表達的是一個社會的總體需求狀況和供給狀況及其供給滿足需求的狀況。一個社會的社會主要矛盾狀況,是判斷一個社會“基本國情”的主要依據之一,是判斷一個社會整體發展狀況的主要依據之一,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因而具有本質性。理解和把握“中國具體實際”,就必須把一定歷史方位中的“社會主要矛盾”狀況作為一個核心要素。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從來都十分關切社會主要矛盾,就是如此。
再次是“根本問題”,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時代維度??茖W解答時代“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出場的基本路徑,創造性地回答時代課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動力。如馬克思所言:“問題卻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痹醋晕鞣降鸟R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地落地、扎根、開花、結果,其自身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它契合了中國解決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迫切需要。我們所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呈現,我們所講的根本問題,背后都是社會主要矛盾使然?!爸袊唧w實際”,自然包括一定歷史方位所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蘊含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面臨的“時代課題”,都與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所蘊含的“根本問題”直接相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首要目的,就是破解一定歷史方位中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所蘊含的根本問題。自中國共產黨誕生那一天起,我們黨就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我們黨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或現實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p>
最后是“中國道路”,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實踐維度。破解社會主要矛盾,解決中國問題,關鍵在于找到一條正確的中國道路?!爸袊缆贰钡暮诵?,既包括奮斗目標,也包括實現奮斗目標的實踐方略。作為奮斗目標,它是所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一種方向性表達,作為實踐方略,它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根本方式。中國道路,就是直奔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而去的。比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是直奔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而去的,進而是直奔解決其中所蘊含的人民生活“好不好”、國家“強不強”“世界和平不和平”和“政黨過硬不過硬”等根本問題而去的?!爸袊唧w實際”,自然包括“中國道路”這一要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最根本的就是找到一條能解決一定歷史方位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p>
談到中國道路,就涉及“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間的關系。堅持并推進“兩個結合”的目的之一,既是尋求破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正確道路,也是為了使中國道路具有中華文化基因,使其有助于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所以,堅持并推進“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本質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即在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兩個結合”,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兩個結合”,也要緊緊圍繞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來進行。
3.需要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尋求結合方式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起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資源,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民族根基與文化血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主要側重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忽略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創新成果表明,中華文化是中國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起點”,其優秀成分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的肥沃土壤。正如產生于西方文化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理論來源一樣,具有5000多年歷史文化傳統的中華文明也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不僅要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思想遺產進行全面批判繼承,更要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遺產如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進行的揚棄性繼承。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會真正具有民族根基與文化血脈,才能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其次,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求結合方式,既對其精華實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克服其歷史局限,以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結合方式可概括為“雙方優勢結合”和“雙方功能互補”。
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是一個焦點問題。有些學者拒斥中華傳統文化,另一些學者希望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到馬克思主義的因素。實際上,如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會失去中華文化之根,而僅僅談中華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又難以獲得自己的超越性和時代性。這里的關鍵,是如何尋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梢曰凇绑w用關系”來尋求其結合方式,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用”,我們既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扎根,還要超越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從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華民族從文化心理上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對自身的傳統文化進行揚棄的創新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世代傳承交匯融合而成的,其突出特點是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如果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可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進一步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發掘和提煉,重構一種真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此同時,也要使馬克思主義更深層地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從而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具有更鮮活的民族表達方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要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體用關系”,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和發揮作用的生長點,這是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世界大同、協和萬邦、兼濟天下等積極有益的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積極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創新發展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
需澄清的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是傳統文化挽救了中國,而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傳統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國社會和民族的衰敗一道走向沒落;不是傳統文化把一個滿目瘡痍、貧窮落后的中國推向世界,而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振雄風成為可能。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就不會有一個名揚四海的孔夫子。中華傳統文化確有其歷史局限,其重權力輕能力的價值取向、重管治輕服務的權力運作方式、重人治輕法治的社會意識、重直覺感悟輕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等,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特質有很大不同。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傳統文化肩負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任。在轉化和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會發揮作用,我們要警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某些消極東西的滲入。
最后,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話語表達至關重要。人們之間在進行對話交流時,對不懂英語的人講英語就聽不懂,對不懂粵語的人講粵語也聽不懂,對3歲的兒童講大人的道理更聽不懂,這里有一個話語表達問題。要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落地、扎根、開花、結果,就需要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語”,以便中國人理解、把握、接受馬克思主義。如馬克思主義關于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在中國講就是實事求是;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在中國講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關于民主的基本原理,到中國來講就是全過程民主;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表達,就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国产一级av